山东空管分局党委书记邓文颖参加空港公司工作例会
过去10年间,光伏成本降了接近80%,同时整个产业链覆盖了大部分工业领域,从金属硅、多晶硅、单晶硅棒、切片、电池片组件到最后的电站,涉及到众多工业门类,形成对产业的支撑。
这一问题将在2023年落下帷幕,根据目前推进进度,项目审查将在2023年完成,而此前给出的补贴解决方案也大概率将在2023年有个结尾。目前,在部分新能源装机大省,消纳的压力确实开始凸显,尤其是一些调峰电源不足的地区,亦有超过10%的限电情况出现,在新能源快速发展的当下,略显力不从心。
光伏产业链创下产能新纪录,一体化再升级2023年,随着各企业巨额扩产扩产的落地以及新进入企业逐步投产,光伏产业链各环节将进入绝对过剩阶段,这是行业共识,也是光伏行业进入全新发展阶段的重要特征,同时也是光伏电力跻身主力电源的必然要求。身处供应链风险漩涡中,光伏企业都在试图通过强化产业链布局夯实自己的竞争护城河,结果就是各环节产能爆棚,扩产与否都面临着巨大的压力。日前下发的《光伏发电管理办法》将电网接入作为重要篇章进行了阐述,压实电网企业责任,从改善电网企业内部流程入手,明确电网企业提升接网服务水平及效率、优化规划设计及建设运行等方面的相关举措。纵览整个行业,专业化已死的论调在越来越多上下布局的企业身上得到了验证。光伏行业的周期属性人尽皆知,在经历了两年的高速发展之后,大家已经习惯用悲观的态度去看待行业,然而时代的变化可能就在朝夕之间,这一点相信我们在2022年已然体会至深。
另一方面则体现在第三方投资的以自发自用为主的光伏电站项目中,这部分项目收益基础来自于业主企业的电费情况。毫无疑问,在2022年正式进军组件业务之后,通威正成为行业的一体化巨无霸。从国内来看,随着我国双碳战略的推进,加快构建以新能源为主体的新型电力系统,已成为我国的战略发展目标,光伏发电将承担转型主力军的作用。
两年涨6倍在多晶硅产能一步步被锁定的过程中,多晶硅料的价格也是一路狂飙。9月10日,另一家上市公司通威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通威股份)发布公告称,该公司旗下五家子公司与晶科能源及其子公司签订多晶硅长单销售合同,约定在2022年9月2026年12月期间晶科能源预计采购约38.28万吨多晶硅产品。赵家生告诉中国新闻周刊,政策面多措并举促成多晶硅项目早投产、快提产,现有产能开足释放产能,增加供应量,能够改善零售市场的供求关系,引导硅料零售交易价格回落,这一政策需要坚定落实。如今,跨界挤入多晶硅行业的远非江苏阳光,高达几千亿的资本正瞄准多晶硅,竞相涌入。
中国光伏行业协会副秘书长刘译阳告诉中国新闻周刊,今年以来,各路资本对多晶硅的投资热情高涨,纷纷加速布局,表明投资者十分看好多晶硅市场的前景。此后,在6月18日、6月23日、7月2日,通威股份分别公布了4份长单采购合同,其中包括,向青海高景太阳能科技有限公司销售21.61万吨多晶硅料、向宇泽半导体(云南)有限公司销售16.11万吨多晶硅料、向包头美科硅能源有限公司销售25.61万吨多晶硅料、向双良硅材料(包头)有限公司销售22.25万吨多晶硅料,销售额预计分别为509亿元、385亿元、644.1亿元、560亿元。
尽管到今年年底,我国多晶硅产能达到100万吨以上,多晶硅产量可以达到80万吨左右,但实际上,我国多晶硅料的部分产能是今年才投产的,产能是陆陆续续地释放的,而国内国际的需求却几乎都是从2022年一开始就大幅增长,且持续处于高位,因此,全年都是需求推动供给的形势。从更长的时间点来看,PVInfoLink监测显示,2021年1月6日,多晶硅料的价格为8.4万元/吨,以2022年11月中旬多晶硅料30.30万元/吨的价格来看,在两年时间里,多晶硅料的价格上涨了260%。北京特亿阳光新能源总裁祁海珅告诉中国新闻周刊,位于下游的硅片企业通过长单、大单的方式,加大对于上游硅料的锁定,其单额之高在以往十分少见。8月10日,阿特斯公告称,计划在2027年底前,在青海海东零碳产业园区投资600亿元,建设年产20万吨高纯多晶硅以及年产10GW组件的一体化光伏制造产业基地,其中,拟在2022年底建设一个年产约5万吨的高纯多晶硅设施。
祁海珅表示,约谈一些非理性的光伏企业很有必要,从长远来看,市场需要回归理性。手握多晶硅料天价订单的可不止大全能源一家公司。大全能源相关负责人告诉中国新闻周刊,他们最新投产的10万吨多晶硅料产能正在建设之中,预期明年可以投产,其建设期差不多在15个月,一旦顺利投产,大全能源的产能将实现极大的增长。而且,由于硅料行业的投资额比较大,所以一旦亏损起来,就亏损得非常严重,对于很多产能而言,这种退出后续难以逆转。
供需错配形成惯性实际上,这种格局或许早已注定。也有分析人士指出,一方面,在目前多晶硅周期反映过激的背景下,有必要建立多晶硅发展的预警机制,抑制行业峰谷,另一方面,下游企业应保持理性,避免过度恐慌情绪,保持行业理性发展。
追溯至2021年底,则可以更加清晰地明了这一局面是如何形成的。此外,随着多晶硅产能的大量释放,其价格将出现变化。
多管齐下化解风险创出十年高价的多晶硅引发监管层出手。事实上,据东亚前海证券研究所研究公布,产业链下游企业纷纷签订大额长单,提前锁定上游硅料产能,2022年硅料行业约92%的产出已被下游企业锁定。但是多晶硅生产具有化工属性,除了环保和生产安全方面的严格要求,扩产周期需要12-15个月不等,所以2021年逐渐恢复正向增长的产能规模,转化为有效产量投放到市场中又需要一定时间,这期间下游各个环节、包括单晶硅片、电池和组件的生产规模都在加速扩张,周期不匹配的原因充分体现在供需关系上,导致供不应求的市场环境,多晶硅价格飞速飙升。除了这40万吨新建产能之外,东方希望还新建了内蒙古乌海6.25万吨生产线及原有项目扩产6万吨,仅2022年以来,东方希望新增产能超过50万吨,加上该公司原有产能,其产能潜力预计在60万吨70万吨。到11月19日,大全能源签订了一个多晶硅料长单,客户公司采购148800吨原生多晶硅料,预计采购金额约为450.86亿元,多晶硅料均价已高达30.30万元/吨,相比今年3月涨幅超过30%。仅仅大全能源、通威股份、新特能源这三家企业,今年所签订的硅料大单总金额就超过8000亿元。
江苏阳光公告称,先行投建的年产5万吨多晶硅项目按照硅料12万元/吨的价格进行测算,达产年利润总额为19.64亿元,净利润为17亿元,投资利润率37.86%等指标均较高,投资回收期3.64年,在财务上可行。一方面,行业老玩家扩产的步伐在逐步加大;另一方面,一些行业新手也宣布进军多晶硅领域。
11月19日,A股上市公司内蒙古大全新能源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大全能源)发布公告称,与某客户签订《采购协议》,约定2023年1月至2027年12月,某客户预计共向公司采购148800吨原生多晶硅料。赵家生同时表示,这也警示我们,一旦市场形势不好,多晶硅料是否会出现新的行业困局,下一步,多晶硅料的供需错配仍然值得关注。
值得注意的是,12月中下旬,多晶硅料、硅片价格出现下滑,其中多晶硅料已从30多万元降至不到29万元/吨,而江苏阳光的投资测算对标价格为12万元/吨,远低于目前的市场价格。参照欧盟这一数据及国内国际光伏建设的比例,预计2025年全球光伏装机量将达到500GW,2030年达到1000GW。
目前,行业龙头通威永祥、协鑫、晶科能源、京运通集团、青岛高测等纷纷落户乐山,绿色硅谷产业集群初具雏形。从10月中旬至今,在一个来月的时间里,大全能源公布了6个大额采购订单。刘译阳表示,对于多晶硅市场而言,其价格变化需要关注,供需错配的格局更需要改变。虽然多晶硅生产对毛利水平有较高要求和下限,但是回归生产制造业来看,高达80%的毛利率具有不可持续性,无异于竭泽而渔。
一方面,多晶硅产能被锁定,驱动价格向上快速变动。PVInfoLink最新数据显示,截至12月13日,多晶硅料的价格降至28.8万元/吨,低于之前30多万元/吨的价格。
从最近5年多晶硅的量价变动来看,多晶硅价格陷入低谷时,很可能已经出现严重的供不应求,市场短期内根本难以恢复正常节奏;而一旦多晶硅价格到达高点时,很可能隐藏着局部或结构性过热的潜在危机。协鑫科技相关负责人向中国新闻周刊表示,硅料、硅片、电池、组件是光伏行业主要的四大环节,硅料是下游硅片企业的原料,对于下游企业而言,提前锁定上游的原材料,有利于确保供应链的稳定。
东亚前海证券研究所日前发布的一份报告显示,仅仅协鑫科技、大全能源、通威股份、新特能源四家硅料企业的产量,就占到近60%的市场份额。赵延慧向中国新闻周刊表示,多晶硅生产企业有其自身环境和盈利诉求,但对于整个光伏产业而言,虽然走过第一个高速发展的十年,仍然处于新兴产业的发展阶段,具有很多自身环节、甚至资源的不匹配的情况。
《通知》还要求,鼓励多晶硅企业合理控制产品价格水平,在遵循公平竞争原则前提下,结合市场供需形势、生产成本及合理利润水平等因素,引导多晶硅等产品价格维持在合理区间,相关企业可享受政府支持政策,纳入政府及行业重点企业支持政策清单。大全能源前三季度营收246.8亿元,同比大涨197%,归母净利润150.85,同比大涨237%。祁海珅表示,另一方面,新投建的一些产能,又会面临着优质产品的供应不足问题,因为光伏行业在加速向N型硅片转型,新型的N型硅料面临着供应不足的问题,而之前的硅片型号就会出现结构性过剩,行业仍可能存在结构性的供应难题。过热或过冷,都不利于多晶硅行业的发展,也不利于光伏产业的大局,赵家生表示,一方面,需要政策面的引导,另一方面,还需要市场机制的建设,需要市场力量的调节,与此同时,这两方面需要更加密切协调的配合。
似乎没有什么能够阻挡,江苏阳光对多晶硅产业的雄心。隆基绿能在公告中指出,近些年来光伏行业在上下游供求关系等方面发生了快速的变化,而光伏行业组件产品的订单尤其是海外订单往往会签订 1-3 年的合约,若原材料的供需匹配、供应安全、价格管理和物流效率无法保障,将不利于企业订单的交付,甚至出现无法完成合约交付和订单亏损的情况。
祁海珅向中国新闻周刊表示,多晶硅产能过剩的可能性是很大的,但情况较为复杂。事实上,本轮多晶硅价格的最低点出现在2020年6月,当月多晶硅价格为4.7万元/吨,此后多晶硅料价格逐步上涨,至今已经上涨了近6倍。
根据ITRPV预测,2024、2027、2030年异质结N型硅片厚度将分别达到140、130、120m,薄片化的理论极限甚至可以达到100m以下。换言之,早在2021年,协鑫科技的产能即被下游的硅片企业锁定。


连云港港口单笔最大交割焦炭期货顺利出库


携程清明节


李彦宏人民日报发文谈融通创新: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


OPPO被传也造车!手机厂商这波跨界你看好吗?


极米再推RS系列4K新品 保时捷设计首度亮相


郭仁贤


“晋华炉”破劣质煤利用难题 获日内瓦国际发明展金奖


登《Nature》子刊、夺ACL分赛冠军,平安AskBob“刷屏”背后的AI硬实力


除了倒进大海,处理核污水就别无他法了吗?


被国内媒体疯传的「世界首个AI地震监测系统」,你们都抓错重点了
